□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生活琐忆     
南行网摘     
幽默故事     
哲学小品     
电脑网络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可爱的邓州--对故乡的记忆!
发布时间: 2005-01-09 14:24:20 被阅览数: 1226 次

"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在1/800-1/1200。西部朱连山为全市最高点,海拔469.7米,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较大河流有湍河、刁河、赵河和严陵河,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河流之间,自然分割成扇形冲积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季风转换影响,寒往暑来,四季更迭分明,温暖湿润。年降水量723.8毫米,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1985.9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29天。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盛产小麦、玉米、绿豆、黄豆、红薯、棉花、烟叶、芝麻、花生等粮食和经济作物,年粮食总产7亿公斤以上,棉花总产3500万公斤,烟叶总产2000万公斤,花生1000万公斤,为全国5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并被国家确定为优质棉基地县(市),是河南省油料生产和优质烟出口重要县(市),是中国辣椒第一市和长江以北最大的莲菜基地。其中,小麦、烟叶为两大优势,烟叶以"邓片"驰名中外。家畜、家禽10余类40多个品种,其中,南阳黄牛饲养比重占牲畜总数的95%,年存栏45万头,生猪存栏70万头,家禽1500万只,为河南省南阳黄牛繁育基地之一。山羊饲养量大,皮张品质优良,为河南省山羊板皮基地县(市)之一。还有多种野生动物。林木资源丰富,矿产较多。林木57科、69属、150多种。矿产主要有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电石灰岩(包括方解石、冰洲石、水晶石、重晶石、墨玉大理石等)、高岭土、耐火土及煤、黄铁、镜铁等,多产于西部山区。杏山的石灰岩碳酸钙含量品位高达51%,水泥灰岩储藏量13亿吨,溶剂灰岩2亿吨,电解灰岩2000万吨,黑墨大理石1100万立方米,花岗岩储量600万立方米,是发展建材工业的理想基地。

邓州市建置较早,历史悠久。出土文物表明,人类在此定居,距今至少有六千多年,文字记载也有四千多年。约公元前21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始建邓国。公元前16世纪,邓为商朝诸侯国之一。周朝初期,邓为曼姓侯国。公元前678年,楚灭邓,邓为楚地。公元前312年,归韩。公元前301年,秦伐韩,取穰,邓为秦地。公元前272年,秦置郡县,以穰为县,属南阳郡。汉承秦制,邓境内有穰、涅阳、山都、乐城、安众、朝阳、冠军等县。三国时期(220-265年),邓地归魏国。西晋时,邓地先后属义阳郡、新野郡辖。317年至420年,先后归于前、后赵国,前燕国,前、后秦国。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北周、西魏辖。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治穰。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邓州。五代时,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先后置宣化军、威胜军、武胜军。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1141年,邓州归属金朝,属南京路。元朝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明清时,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16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2年(1933年),划归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豫西南。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37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38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中华人民共各和国成立后,邓县一直称"邓县",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仍属南阳地区。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邓州"前列荆山,后峙熊耳,宛叶障其左,郧谷拱其右,据江汉之上游,处秦楚之扼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此发生了邓巴之战。196年至198年,曹操与张绣激战于宛、穰;东晋十六国时,前赵、前燕、前秦、后秦为争夺穰城干戈不息;西魏宇文泰为谋取江汉,命大将杨忠"都督三荆,镇于穰城",把邓州作为图取南方的军事重镇。历代大规模农民起义军,如唐末黄巢起义军朱温部,明末李自成的"闯"军,清末捻军、太平军、白郎义军等都在邓州长期活动,坚持斗争。民国17年(1928年),刘志丹领导发动的渭华起义部队许权中部路经邓县,遭到邓县民团和红枪会的堵截追击,许多战士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民国35年(1946年)7月,李先念率领的中原军区部队从宣化店突围路过邓县,胜利地冲破地方反动武装力量阻截,经淅川到达陕南根据地。<BR></P>
<P class=zw1 style="MARGIN: 2px 40px 2px 50px; LINE-HEIGHT: 150%"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历史文化</FONT><BR></P>
<P class=zw1 style="MARGIN: 2px 40px 2px 50px; LINE-HEIGHT: 150%" align=left>&nbsp;&nbsp;&nbsp;&nbsp;邓州市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古代有东汉"二十八宿"中的贾复、杜茂、刘隆,名传千秋的汉代"医圣"张仲景,南北朝时的政治家宗懔,唐代名将张巡,南宋名将王坚,明代贤相李贤、名臣李永茂,清代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清雍正帝师彭师抟,台湾知府高叔祥等。近现代人才济济。有民族英雄马殿甲,同盟会员、革命烈士王庚先,女发明家丁育三,著名作家姚雪垠,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等。唐宋时期的韩愈、寇准、范仲淹都曾先后在邓州任职,后人称之为"三贤"。范仲淹在邓州写下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邓州市文物古迹甚多。有太子岗、八里岗、黑龙庙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穰、涅阳、冠军、安众、乐城、临湍等古城遗址;秦汉墓群,南北朝彩色画像砖;福胜寺塔、花洲书院、邓国侯吾离陵等名胜古迹;汉华表、金元碑等珍贵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邓州知州,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1985年5月,在福胜寺塔下地宫中发现的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宝,更是辉映邓州。

邓州市经济开发较早。战国时代"邓师铸剑"闻名于世,表明冶铁业较为发达。西汉元帝建昭年间(公元前38-34年),南阳太守召信臣于穰兴修六门碣、钳卢波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宋代,邓州置榷场,宋金互市,商业初具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邓州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尤其近几年来,邓州市委、市政府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三增一稳"(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社会稳定)为目标,以改革、发展、创新为主旋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这条主线,强力实施农业强市、工业立市、财政富市、城镇带动、科教兴市五大战略,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0.5亿元,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5%,第二产业增长9.6%,第三产业增长10.8%。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南省的位次逐年前移。 农村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发展。200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4.6亿元,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0元,增长4.6%。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92万亩,粮经比由5.6:4.4调整到5:5,蔬菜、辣椒、烟叶、棉花、畜牧、林果六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建成了全国最大辣椒生产基地和江北最大莲菜基地,棉花、花生、莲菜、小辣椒在国家商标局进行了注册,"邓椒"牌小辣椒被农业部评为国家名牌农产品。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实现畜牧总产值14.1亿元,增长17.5%。发展养殖专业村219个,专业场393个,专业户13637个。工业经济在改制中呈现活力。紧紧扭住工业改制这个难点不放松,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使工业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7亿元,增长10.9%;限额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9亿元,增长9%;实现利税总额1.17亿元,增长45%。目前已初步形成食品加工、化工医药、棉纺服装、建材工业、烟草加工、造纸工业等六大工业体系,相继开发出了杏山牌水泥、久友牌面粉、先天下白酒等名牌产品,其中久友牌特精粉、特一粉于2002年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免检产品。工业经济已成为建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要支撑点。非公有制经济在创新中迅猛发展。坚持"放手、放开、放胆"原则,切实解决观念、政策、服务、环境、资金五个制约因素,通过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设立示范区,实行"三监督一保护"等十大举措和23项优惠政策,切实优化了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扩张,规模扩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非公有制经济年产值达52亿元,入库税金4100万元,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我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省委书记陈奎元亲笔批示,要求邓州经验在全省推广,省长李克强、省人大主任任克礼、省委副书记王全书等领导亲临邓州视察非公有制经济工作

邓州市位于武汉──西安──郑州大三角和南阳──襄樊──十堰小三角中心,起着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集首在邓州境内穿越50公里,焦枝铁路纵贯全境,公路运输四通八达,207国道和六条省干线公路穿境而过,水路从老河口码头入位,通江达海。距襄樊、南阳、老河口三个机构均在60公里以内,可直达全国各地。近年来,邓州市不断优化软、硬环境,使对外开放步伐大大加快。在硬环境建设上,按照"古城风貌,水乡景观,现代气息"的思路,以建设豫西南商贸流通中心和中等城市为目标,以经营城市为主要手段,加快城市建设,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目前,城区已形成8纵5横13条主干道路,城区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建成区16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和城市品位大大提高,呈现出"绿、亮、净、绿、畅、美"的崭新风貌。在软环境建设上,成立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非公有制经济综合服务大厅,并加强企业经营环境整治,严查"四乱"行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断优化,使邓州这片诱人的"沃土"成为外来客商发展的"乐土"和"热土"。


上两条同类新闻:
  • 亲爱的你不在我身边
  • 人生的奋斗,从行动开始!

  •